40岁阿姨荒野大镖客一电影内容,人体yishu,刺激战场16岁以下,丰裕纵满2588

      <video id="0eipn"></video>

      首頁

      別再擠兌老百姓那杯“羮”

      來源:邵陽新聞網 作者:劉成甫 謝定局 2014-10-14 11:49

      媒體曾報道建筑工人月薪過萬,一時白領都想去當建筑工,但才爬上8層腳手架往下一看,整個身體就打顫,上面還有幾十層哩。再是,那一萬塊錢很可能家里還有三四口人等著用,便成了2000元,不知圍觀的人又作何感想。

          近年來國家對老百姓出臺了多項惠農政策,據筆者調查,老百姓說得上口的是:不要交公糧了、每畝水田還能補到錢、醫(yī)保和相對性的養(yǎng)老金。其他的要么一問三不知,要不就是不認可。因為有些惠農款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少至又少,或是惠了一部分人,甚至被相關部門和村委會藏了貓膩。因而老百姓反問每年國家下撥那些惠農項目和惠農資金到底去了哪?有的部門說你們去看公示榜,可有些連審計部門都看不懂的賬單老百姓更是看得云里霧里,還以為真是自己傻,只是心里那個結是解不開的。前不久,某偏僻小村因要求村民集資還村務債,老支書佝僂著身子往剛貼出的“村務公開欄”一看:本年度各級領導干部招待費近30萬元。一個偏僻小村,當年又沒其它村務支出,30萬元招待費也敢做賬張榜公布?聽老支書一說,筆者都心寒。一項惠民飲水工程老百姓好不容易湊足了份子,只等政府那份惠民款一到馬上就可動工,可左等右等,最后等來的是:這筆款你們村干部早就領走了。

      近年來,筆者觀察過多個村務公開欄,也是水中觀月、霧里看花,大致均是各大項用了多少錢,怎么用的,用去哪了?無細節(jié)無數據。有些干脆二、三年不張榜。老百姓說“好事從來不知聲,集資催得你要命”,是部分農村的真實寫照。說到底,國家惠農那份“羮”老百姓很難能吃得到。

          如今老百姓生活條件和環(huán)境得到了明顯改善,但心態(tài)卻反而不平衡了,因為老百姓的勞苦被默化了,訴求被漠視了。沒人會說糧食比黃金貴,但無可爭議的是“糧食比任何東西都有價值”,沒了舌尖上的需求,一切無從談起。農民傳統(tǒng)的種糧方式除去種子、育苗、禾苗病蟲害病害防治、排灌費、收割等費用,每賣100斤稻谷,實際效益是負50至90元,如算上人工費得到負數的400%。因而,老百姓是被生活擠兌的群體,勞作成果是一杯只被分瓜了的“殘羮”。

          很多人看到如今農村普遍修起了氣派、新穎的樓房,但并不是靠那幾分土地修起來的,而是因國家改革開放的好政策,那些年輕力壯的中年人在城里打苦工掙來的,其辛苦不是上班族的人所能承受的。正是因為國家政策好,加上自身素質,個別農民工在外地成了老板。有人專門做過調查,農民83.7%的家庭收入是靠打苦工掙來的,只有16.3%是靠那幾分土地和政府惠農補助。可見,老百姓單靠那幾分地連小孩上學都供不起,這也很幽默而諷刺——做著供給全國人口的舌尖活,卻難以養(yǎng)好自己一家人。當然,農民永遠無法與城里人比,城里人可能一家三口都能輕松拿到薪水,但農民一家五六口人可能只一人能掙到錢。六、七十歲的城里老人領著退休金每天早晨安逸的打著太極拳,農民八、九十歲了,有可能還在嚴寒中耕作水田旱地,四肢青筋凸現,偶爾還會高吭幾聲,那是排解心中的壓抑和無奈。有句農村老人的通話,聽起來很凄然悲傷:哪天是我走的時候,手里的活計才算放下了。農民的一生從沒有過記件、記時,但以不停的勞作詮釋其一生的平凡,用一生無休止的勞作維系著一生的命運。

          上溯三代,也許大家的祖上都是農民,希望每個人以感恩的心態(tài)看待我們的衣食父母,別再擠兌老百姓手中那杯“羮”。 

      weixin

      掃碼關注

      官方微信公眾號

      掃碼關注

      官方新浪微博

      掃碼關注

      官方抖音號